藍途計劃為一為期半年的導生計畫,透過業界導生媒合機制,以聚會分享的方式協助參與參與在各自得領域精進相關能力,並理出職涯的方向。 自藍途計畫畢業不久就迎來疫情封城,校友會舉辦有趣的線上辯論活動討論上述問題:「大家覺得美國爸爸跟日本媽媽,愛不愛台灣?」 當聽到這個題目時第一個反應就是:「國際政治哪來的愛或著不愛,這陷阱吧?」 聽完同學的分享後,有一點自己的想法想一併記錄下來。 以下言論僅代表個人反思結果,不具有任何立場,任何文章引用請事先來信與本人討論,感謝! 國際政治本身只存在價值交換,無關愛與不愛 綜觀世界局勢,中國在世界各個層面的話語權持續擴大。自3/19與美方談話中,楊潔篪的發言中可見一斑。 對比2017年習近平拜訪海湖莊園中性的對外發言來看,中國崛起已成趨勢。 川普2017-2020均推出各式政策,或明或暗的打壓中國的發展,諸如直接發動貿易戰、封鎖華為等等,但跟本文無直接相關就不多贅述了。 你的價值取決於你的戰略地位…
-
-
最近clubhouse快速在同溫層內拓展,我自己也拿了邀請碼跟上了這波熱潮,沉迷了幾天,分享一些想法給大家。 clubhouse特點及限制 會不會取代podcast 未來觀察跟可能會有的玩法(對現有活動形式的延伸或是碰撞)
-
大家開會之後記起來就好啦,幹嘛做會議紀錄? 為什麼要做會議紀錄? 不知道你有沒遇過開完會之後,得出一個結論,下次開會發現雙方認知不一樣的情況,就像92共識,一個會議各自表述XD 姑且不談政治,一個會議基本上在開會前規劃就會有會議目的、討論事項及預期根據會議的下一步動作等等,如果開完一個會,取得共識後兩邊理解的內容是不一樣的,那這個會議不就白開了嗎? 會議記錄是為了再次確認雙方認知在同一個水平線,而產生的文件。 但只有這樣而已嗎?絕對不只!
-
當了業務兩年,已經漸漸對自己擅長的說法、銷售節奏有所理解及掌握,但都只是個人經驗,較無法完整且有架構的與同事或是下屬分享。 直到我申請上了藍途計畫,參加了由前IBM業務們所開的LSP銷售工作坊,整個業務的SKILL SET才漸漸有了一個系統式的整理框架。 什麼是LSP? LSP(Logical Selling Process)是一個行之有年的銷售架構,他將業務銷售的階段很清楚、有邏輯的拆解,讓業務可以很清楚的判斷自己哪個階段、哪個環節沒做到位,特別在高難度的 B2B 銷售上,運用這套方法論,並依據產業情境優化後,能夠有巨大的進步。 本次課程理論部分由…
-
年關將近,這幾天面臨一個近期較為重大的決定-轉職。 在抉擇的交叉口,面臨了很多的自我質疑,也諮詢了好友及人生導師們。 有的人問說都努力一整年了,為何在就要收成的階段要做這種選擇,多待一陣子拿完再走不是很好嗎?也有的人說,走啊趁年輕多闖闖,錢再賺就有了,等你真的選定一個努力的方向,再去考慮錢或是其他的東西吧。 在迷惘中不斷的找人聊,找人諮詢,其中有個詞讓我很在意、很在意 — — 「沉沒成本」。 沉沒成本(英語:Sunk Cost),或稱沉澱成本或既定成本,是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,會用到的概念,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。 (引用自維基百科)
-
前篇提到了找工作前的準備,接下來談談找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-面試。在實際找工作前,我也看了很多關於面試的網路文章,怎麼準備、怎麼問問題、甚至還有面試七大必考題這類的東西,其中最受用的是侯智薰的文章,如果你正在煩惱面試的話,不妨去看看《面試攻略》,可以得到最全面的解答。那既然有了這麼多的文章在說明、拆解面試,我就不講面試的細節,只分享我自己在面試前的準備,面試後要做的兩件事及我總結出來的面試三大必問題。
-
從開始找工作到現在應該算找到將近有三個月了,中間投了近 700 封履歷(104、官網投遞、ptt Job、Yourator、email、各徵才博覽會),面試近 30 家企業,算是某種程度上的身經百戰(?從剛開始浪投海投,到後來探索自己後限縮範圍,而後又因某次面試再次重新思考自己要的東西,最後算是找到一個自己算是滿意的職涯起點。 經過這段時間的思考,歸納出五個我認為,在你找工作前一定要做的五件事(如果我當初有懂的話就不會浪費那麼多時間了…)而這幾項都跟一件事情切身相關-自我探索。我是利用之前參加公司 design sprint 所學習到概念將這五件事情歸類的。
-
「數位學習」、「智慧校園」、「翻轉教育」等口號,隨著近幾年的科技浪潮,變得更廣為人知。類似的討論沸沸揚揚,但,利用科技學習,真的更有助於教育嗎? 全球化的教育浪潮-資訊教育及數位學習 前美國總統歐巴馬曾提出「數位承諾計畫」,希望透過新科技的研發、新流程的設計,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、深化自我學習。日本內政與通訊部在 2010 年針對數位教科書及學習資源提出了「未來學校」 計畫(Future Schools project),並預計在 2020 年讓全國學生皆可透過平板電腦使用數位教科書。中國大陸也提出的《2006-2020…
-
身為一個重度的社群參與者,過去一到兩年的時間也陸陸續續參加過像是商業思維學院、CMX,同時也在XChange幫忙籌備、規劃部分對外活動。不得不說,參與社群很花時間。扣掉正職工作之外,參與社群至少佔去了我超過一半以上的時間,有時候在忙碌的加班後,晚上11-12點還會跟社群夥伴線上討論活動規劃;甚至在出國休假之餘,在飯店走廊帶著耳機跟海外的社群夥伴線上討論之後的合作。 究竟有什麼魔力,讓我對參與社群這麼熱衷? 回想了一下,可能可以用三個層面來說明,社群帶給我的好處。 個人成長維度 心態突破:常常會覺得在眾人面前問一個問題、或是發表一個想法壓力很大,「萬一這個問題大家覺得我很沒Sense怎麼辦?」「剛剛這樣講是不是會讓人覺得我很爛?」其實大家都一樣,在社群裡面,每個人都是各自領域的專家,提問/發表想法,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拋磚引玉,刺激整個社群更加活絡,也能夠藉此了解原本可能根本不知道的一些產業知識。 時間/精力管理:「小孩子才做選擇,我全都要!」這種想法是最要不得的,同一個時間可能會有多個社群活動,每個活動在職涯、個人成長、人脈建立與交流能夠帶來莫大的幫助,需要衡量自己的時間、精力,才能夠更好的把握每一次交流的機會,不然只是去打卡,根本沒辦法好好吸收活動內容以及與其他人交流學習,浪費更多機會也損害自己的陰德值(Credit)。 人脈維度: 在社群上,來自不同產業的人為了相似的目的聚在一起,你每找一個人聊天、分享,你就建立了一個「弱連結」,未來可以透過分享你的專業知識、活動內容討論加深彼此的連結,逐步建立別人對你的認知,也會同時了解別的產業在做什麼,評估自己有沒有興趣等等的,創造更多可能性。 影響力維度: 社群對我來說,更像是一個可以透過彼此激盪,發揮創意並放大影響力的地方。小到活動內容調整,新活動型態甚至到組織發展方向等等,都可以透過發表自己的意見,實際操作去調整及影響。在實際做出來之後,活動參與者的反饋、組織調整帶來的轉變,看到自己的影響力。…